岁月雕琢的面容:两位同窗演员的人生镜像
倒叙开场
2025年9月,曲阜尼山。当聚光灯落在孔子文化节的舞台上,两位66岁的山东同乡并肩而立,却仿佛映照出时光的两面镜子——迟蓬的白发如雪,徐少华的西装紧绷,一个似静水深流,一个如浮萍辗转。
命运的分野
四十年前,他们是山东话剧团的青涩同窗;四十年后,观众却在他们的皱纹里读出了截然不同的剧本。
迟蓬:素笺上的墨痕
展开剩余80%她不用开口,站姿已是一篇散文。
当其他演员用玻尿酸对抗地心引力时,迟蓬任由白发在脑后绾成云髻。文化节上,她讲述"韦编三绝"的典故,声音像用旧了的檀木镇纸,压得住场子却不起毛边。台下有年轻人嘀咕:"这位奶奶演过《山海情》里端洗脚盆的农妇吧?"
这份"旧"是刻意养出来的。
1982年拍《红线》,导演嫌她"颧骨太高像村姑",她反手用这个特质捧回飞天奖。演《红叶,在山那边》的乡村教师时,她揣着笔记本蹲在山区小学三个月,回来时指甲缝里还有粉笔灰。最疯魔的是演"大脚娘",四个月不用洗发水,头发油得能炒菜——就为还原逃荒妇女头皮上的虱子卵。
倪萍说她"像棵野芹菜,看着不起眼,嚼着有后劲"。如今这棵"野芹菜"站在文化盛典的C位,棉麻衣襟上别着微型麦克风,倒比那些镶钻礼服更抓眼球。
徐少华:褪色的金袈裟
他的西装扣子绷在肚腩上,像被水泡涨了的经书封面。
观众却总看见另一个他——1986年《西游记》里,女儿国台阶上那个耳根通红的圣僧。当年杨洁导演说"唐僧得有点人味儿",他演出了七分动情三分克制,连朱琳的睫毛膏哭花了都没抢走他的戏。
可惜生活不是八十一难,没有观音来指点迷津。
离开剧组后的话剧《苏东坡》,观众笑场:"唐僧怎么改行写词了?"体制内的文职工作消磨掉灵气,再露面时,他已在某建材城开业仪式上,踩着掉漆的舞台唱"敢问路在何方"。网友拍的视频里,袈裟金线开缝,话筒漏电滋啦响,他仍条件反射般对"御弟哥哥"的起哄挤出微笑。
文化节后台,他反复整理领带结的样子,像极了当年在女儿国整理袈裟——只是这次,没有导演喊"卡"。
时光的判词
当两位老人同时接过纪念奖章,镜头残忍地对比出:
迟蓬的手像老树根,盘绕着力道;徐少华的掌心有汗,在奖章上留下雾痕。
这不是保养品的胜负,而是灵魂的显影——
一个把岁月酿成老茶,越泡越醇;一个被时光追着讨债,仓促间掏空了口袋。
正如曲阜孔庙那株千年桧柏,裂开的树皮里,藏着所有未说尽的春秋。
注脚
央广网报道显示,本次文化节特设"传统文化传承者"单元,迟蓬作为非遗推广大使,徐少华则以"西游文化代表"身份出席。舞台大屏播放在两人年轻时合演的《青年一代》片段,画质模糊如隔世。
发布于:山东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